天體簡介
格利澤 667 Cc 是2011年由歐洲南方天文臺(ESO)團隊通過徑向速度法發現的系外行星,圍繞三合星系統Gliese 667中的紅矮星Gliese 667 C運行。作為一顆位于宜居帶內的超級地球,它長期被視為地外生命搜索的重要候選目標。
關鍵特性
軌道與宜居潛力
公轉周期28天,因母星Gliese 667 C是一顆M1.5型紅矮星(光度僅為太陽的1.4%),行星接收的輻射量與地球相近,理論表面溫度可能支持液態水。
潮汐鎖定可能導致永晝面與永夜面的極端溫差,但厚大氣層或海洋環流可能調節氣候。
多星系統環境
Gliese 667 C是三重星系統中的成員,另兩顆恒星(Gliese 667 A/B)距離較遠(約230 AU),對Cc的軌道影響微弱,但可能在行星形成初期塑造了其組成。
組成與觀測挑戰
質量表明它可能是巖石行星,但若富含揮發性物質(如水、氨),則可能具有深海或冰層覆蓋的"水世界"特征。
紅矮星的活躍耀斑可能侵蝕行星大氣,但JWST的未來觀測或能檢測其大氣成分(如CO?、H?O)。
科學意義
格利澤 667 Cc的發現證實了紅矮星周圍存在宜居行星的可能性。盡管23.6光年的距離使直接探測困難,其研究仍推動了:
宜居帶模型的完善:挑戰了傳統恒星-行星距離的宜居標準。
多星系統行星形成理論:證明復雜恒星環境中仍可誕生穩定軌道行星。
作為人類已知最接近的潛在宜居行星之一,Gliese 667 Cc將持續激勵下一代望遠鏡的觀測,或許某天能解答那個終極問題:我們是否在宇宙中孤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