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食地圖顯示了日全食路徑的清晰線條,即可以看到日全食的狹窄地帶。但實際上,路徑的邊緣是模糊的、鋸齒狀的,有時甚至會偏差數百米或更遠。如果你站在路徑的中心線上,這可能無關緊要,許多追逐日食的人都會前往那里體驗最長持續時間的日全食。然而,對于那些位于路徑邊緣的人來說,這種差異可能意味著是用肉眼看到太陽的日冕——大自然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之一——還是僅僅通過看到一個彎月狀的太陽。
對于郊區將位于日全食路徑的北部或南部邊界的城市來說,這可能是一個大問題,例如馬德里、畢爾巴鄂以及西班牙和冰島無數的小城鎮和村莊。
為什么地圖不精確
地圖不總是與現實相符的原因是太陽的實際大小仍然存在爭議。日食路徑長期以來一直使用貝塞爾元素進行計算,貝塞爾元素是一組假設球體和固定太陽半徑的參數。然而,這些數值已經過時。
“我們用于日食計算的標準太陽半徑在過去 100 多年來一直約為 696,000 公里 [432,000 英里],即 959.63 角秒,”日食計算員盧卡·夸利亞在 6 月 13 日于比利時魯汶舉行的太陽日食會議上說道。這個數字最初由德國天文學家阿瑟·奧爾斯于 1891 年發表。“但如果你使用這個標準值,你就會出錯,”夸利亞說。
相關:標準太陽半徑為 959.63 角秒,但現在似乎是 959.95 角秒——這意味著日食路徑是錯誤的。
夸利亞過去十年在日全食期間的工作表明,太陽的視在大小更接近 959.95 角秒,正負 0.05。這只是 0.3 角秒的差異——不到一度的千分之一。這聽起來可能很挑剔。然而,在地面上,它將全食路徑的邊緣移動了 2,000 英尺(600 米)。對于位于全食路徑邊緣的社區來說,這是一個很小的問題,但后果很嚴重。
走向邊緣
為了測試和重新測試太陽半徑的新數值,夸利亞和他的同事們在日全食期間不去中心線上享受最大的全食——他們去邊緣。通過使用來自視頻幀的 GPS 時間戳閃光光譜數據來計算第二和第三接觸——光球(太陽的可見表面)消失和重新出現的那一刻——夸利亞和他的同事可以直接測試哪個半徑值與現實相符。關鍵在于 的出現——最后一滴和第一滴陽光穿過月球上的山谷——這標志著全食的開始和結束。